色彩理論 Color Theory

色彩理論 Color Theory

by 30 Menu

在了解顏色會為我們帶來怎樣不同感覺之前,先從基礙認識色彩學問。

色彩專業術語

色相(Hue)
指的是如上面色輪所示的純飽和色。

淺色(Tint)
是將單一色相融入白色元素,使其變亮或去飽和度而成。淡化後的顏色通常比飽和的顏色更平靜。

色調(Tone)
是在一個色相中加入灰色,使整體色度變暗而成。

色度(Shade)
是將不等比例的黑色加入單一色調而成,以調配出更暗的色相。

飽和度(Saturation)
指的是一個顏色的總體強度或色度。一個純色相會比其淺色或色調更飽和。

色值(Value)
指的是一個顏色的整體亮度或暗度。淺色相的色值比深色相的色值更高。


原色(Primary Colors)
原色是「原始」的顏色,由紅色、黃色和藍色組成,無法用其他顏色調和這 3 種色調。

三原色塑造了我們所知的色彩理論的基礎,將三原色混和在一起,就會出現以下介紹的二次色和三次色以及介於兩者中間的所有色相,令色彩這個領域能產生出千變萬化的色調與效果。

二次色(Secondary Colors)
二次色是以不同比例的兩種原色調配而成的顏色,就好像:
黃色混合藍色創造出綠色
黃色混合紅色創造出橙色
藍色混合紅色創造出紫色

在色輪上,二次色由兩種原色混合創造,並介於兩個原色中間,以三個顏色為一組形成這樣的倒三角形。

三次色(Tertiary Colors)
三次色是透過混合相鄰的原色和二次色調配而成。
例如:將一個原色如黃色和二次色如綠色混合就會創造出黃綠色。

色彩除了在設計配色上使用,其實當中也隱藏著心情牽動的作用,
不同顏色帶著不同的象徵,也能牽動觀眾的情緒起伏,這個稱之為「色彩心理學」。

色彩心理學

不同的顏色為我們帶來不同的聯想,因此也廣乏地應用在電影語言之上,
用作營造氣氛、交代故事主角情緒、幫助情節發與張力等等,
電影入面出現的每種顏色背後都有藝術意圖,傳達不同訊息。


電影色彩學

美國的平面設計師 Roxy Radulescu 所創建的個人網站「Movies in color」就建立了多套經典電影的劇照與顏色對應卡,來表現顏色以及電影藝術與造型設計之間的關係。


說到電影色彩美學,怎能不提《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élie),典型的紅色配綠色之對應效果,在色彩語言上兩種對比的色彩象徵衝突行為,透過其餘互補色彩來呈現角色內心正處於矛盾或是身心交瘁的狀態,也正因這錯配又強烈的色調,讓電影感覺奇異如主角般,卻又令人印象深刻。


電影《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就以橙色與藍綠色作為配搭,陰暗的部分用上藍綠色,明亮的部分就以橙色來呈現,交代出角色內心充滿各種正、負面思維與矛盾。


這個經典配色美學出自鬼才導演 Wes Anderson,《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大面積的粉色基調呈現一座莊嚴哥德式建築的大飯店,像是在童話王國般與世隔絕,電影裡的建築物、角色服裝都帶出舊時歐式風格,如油畫一般端莊。


《黑天鵝》導演利用了正紅色營造角色心理情緒的矛盾對立,創造出充滿張力、略帶威脅的畫面。


從這篇色彩理論了解到基礎顏色學問與應用,不只可以從中增加對色彩的敏感度,還可以將之色彩美學概念用於生活上,像是生活佈置、排版設計、甚至衣服穿搭,下一篇就跟大家從顏色角度分享不同的衣服配搭。


Leave a comment

Please note,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