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潤如水 生活似器
從一團濕陶土開始,經過了搓泥、素燒、上釉等過程,形成一件件陶器。泥土從古至今都是平價的素材,在遠古時代人們便懂得利用泥土燒成各種日常用品,盛器或煮食器皿等。中、西社會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今天牽涉繪畫、書法、雕塑等,多種藝術形態的陶瓷藝術,甚至是以陶土作為創作媒介表現個性、情感、意識及審美哲學的一種藝術形式。
即使從沒留意藝術界,想信也能感受到一股手工陶藝的風潮。但原來香港陶業、陶藝的發展,可比你我想像中遠久得多。本地陶業發展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説近一些,是位於屯門僅有仍迄今並保持原貌的「青山龍窯」。當年香港的陶瓷工廠主要生產實用器皿「砂煲罌罉」。也有從事仿古或製作觀賞陶藝的,後者多從廣東石灣聘來名師專職壓模及捏製飾品或公仔,石灣傳統陶塑自此扎根於香港,同時亦展開陶藝發展的第一頁。
至於我們現在常說的香港「陶藝」,乏指的現代陶藝,即藝術家以陶泥材料為創作媒介,以個性化的手法表現製作者的情感、心裏、意識以及審美等哲學理念。現代陶藝索要挖掘的不只是客觀世界,而是人的內心世界和社會意識等抽象的概念。而現代陶藝一般意義上分為觀念陶藝、生活陶藝等。
觀念陶藝即以展現藝術觀念為主要內容,藝術家通過對陶泥性質的獨特演繹,對陶藝製作方法的熟練掌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觀念以及對生活的感悟經由陶藝這一的形式表現出來。觀念陶藝充分運用現代的材料進行創作,最大限度的拓展現代陶藝的藝術空間。例如利用玻璃、金屬、木材、以及其他工業成品等材料與現代陶藝有機結合,展現陶藝的造型語言。
本地著名當代陶藝家黃美嫻作品《憑著感覺和記憶……》2018
黃美嫻將她的陶瓷工作室以陶泥原原本本複製一遍— 包括陶件、工具、毛巾、工作檯面、矮欖、座地拉坯機和窗框等。全部物件燒製成黑色或白色,置於展場;「場景」左右二分,一邊黑色,一邊白色,重構她日與夜的工作和生活空間。此處一器一物,都是她回憶的復刻版,包括她早在1988年學陶之初的習作。她說:「檢視這些杯碟,有如回望自己這三十年來的陶藝人生!」
李慧嫻《燒衣姨》2018
藝術家手捏一位叫「燒衣姨」的肥大嬸,提著金銀衣紙,通行無阻,著以荒謬滑稽的手法,顛覆人們一向對地獄的想像
生活陶藝則更為貼近日常,為生活環境增加藝術性並提升空間格調,通過陶瓷作品展現個人審美觀點。如餐飲器具、燈具、花器以及觀賞類陳設用陶藝作品。這些陶藝雖然也屬於功能性或實用性陶藝,但和一般意義上的日用陶瓷有着較大的區別,無論在造型上、材料上還是製作工藝上,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具有現代陶藝的某些語言特徵。
潘輝煌《掬》2018
潘輝煌一向以擅長拉大陶碗見稱,重視用者和器物之間的融和,作品線條流暢,弧度裏外平衡,厚薄輕重均匀,造型釉色均呈現簡約的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製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藝術創造,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處於不可遏止的發展狀態之中。